大   棗



中醫世界首頁


 

作者:王煥華


出處:《中華食物養生大全》



【來源】鼠李科木本植物棗的果實。


【別名】紅棗,乾棗,黑棗。


【性味】性溫、味甘。


【歸經】脾經,胃經。


【功效】益氣補血,健脾和胃。


【成分】含皂甙、生物鹼、黃酮氨基酸、碳水化合物、鈣、磷、鉀、鐵、鎂、維生素C和維生素B、煙酸、胡蘿蔔素,還含蘋果酸、酒石酸等。


【食法】鮮食,煨湯,煮粥。


【食養】適合胃虛食少,脾虛便溏,氣血兩虧,營養不良者食用;適合心慌失眠、神經衰弱、婦人臟躁病(癔病)、貧血頭暈、白血球減少、血小板減少者食用;適合慢性肝病肝硬化者食用;適合心血管疾病者食用;適合各種癌症患者尤其是腫瘤病人放療、化療後導致骨髓抑制的不良反應者食用;適合過敏體質和過敏性疾病,如支氣管哮喘、蕁麻疹、過敏性紫癜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血管炎等病人食用,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紊亂。


【食忌】凡痰濕偏盛,腹部脹滿,慢性濕疹,肥胖病者,舌苔厚膩之人,不可多食常食;糖尿病人切勿食用;急性黃疸肝炎濕熱內盛者勿食;小兒疳積和有寄生蟲病兒勿食。


【配伍】婦人臟躁病,包括婦女癔病悲傷喜哭、多呵欠者,紅棗配伍小麥、甘草食用;氣血不足體弱者,大棗配伍人參或黨參煎服;氣虛易患感冒者,大棗配伍黃芪煨湯服;紅棗配伍芹菜根煎服,對降低血脂膽固醇十分有益。根據前人經驗,大棗不宜同魚、鱉、蟹、蔥配伍食用。


【類比】大棗因加工方法不同,而有紅棗與黑棗之分。黑棗又稱烏棗,其功效與紅棗相似而滋補作用較好。大棗與所有水乾果相比,其最顯著的優勢是含有最豐富的維生素C。在每100g鮮棗中,維生素C的含量可高達400mg~600mg,為百果之首,故大棗又有「天然維生素丸」之美稱。


【按語】大棗有促進肝臟合成白蛋白功能,調整白蛋白與球蛋白比例倒置的作用,所以,慢性肝炎肝硬化者常食大棗,可以產生保護肝臟的效果,也可減少其他藥物對肝臟的損害。另外,大棗中含環磷酸腺甙,可擴張血管,增強心肌力,改善心肌營養,這對保養心臟功能十分有益。


【特別推薦】大棗有南棗、北棗之分,南棗大而北棗甜、比較有名的大棗如山東樂陵的金絲棗、河北的無核棗、北京的大糖棗、山西運城的相棗、河南靈棗等。山東樂陵金絲棗,核小肉細,含糖量高,素有「棗王」之譽。特別是茌平加工的烏棗,又名熏棗、更是山東名產,棗色深紫油潤、皮薄紋細,形大核小,棗肉肥美細膩,有一種特殊香味,暢銷海內外。而浙江蘭溪所產的蜜棗在國內外素享盛名,深受外商歡迎,其特點是加工精細,金絲縷縷,色澤金黃,香甜酥軟、外觀如同琥珀一般,故有「金絲琥珀蜜棗」之稱。



回到頁首


 

作者:夏翔、施杞


出處:《中國食療大全》



【科屬與學名】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。


【別名與產地】刺棗、紅棗、大棗、乾棗等。我國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有栽培。


【性味與功效】甘,溫,補脾和胃,益氣生津,調營衛,解藥毒。


【臨床應用】脾弱便溏,胃虛食少,氣血不足,營衛不和,心悸怔忡,婦女臟燥。




  1. 紅棗10個,黨參10克,加適量水煎,食棗喝湯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丶健脾。適用於病後體虛,四肢無力,食欲不振。



  2. 紅棗10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補氣調營衛。適用於過敏性紫癜。



  3. 紅棗10個,花生衣10克,加適量水煎,食棗喝湯。功能益氣養血。適用於白細胞減少。



  4. 黑棗拍個,龍眼肉10克,紅糖3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補血。適用於貧血。



  5. 紅棗20個,雞蛋1個,紅糖30克,水燉服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補血。適用於產後調養。



  6. 紅棗10個,浮小麥30克,炙甘草1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養血潤燥。適用於婦女更年期烘熱汗出,煩躁,以及癔病,盜汗等。



  7. 紅棗10個,蔥白5根,水煎,臨睡前喝湯食棗。功能養血安神。適用於失眠,早醒。



  8. 紅棗10個,黃芪30克,黑豆30克,水煎服,每日1次。功能益氣固表。適用於自汗。



  9. 紅棗10個,鮮芹菜根10個,洗淨,煎湯服,每日1次。功能健脾清熱。適用於血脂升高。



【成分與營養】含蛋白質、糖類、有機酸、黏液質、維生素及鈣、磷、鐵等。其中維生素C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,含糖量高達60%以上,蛋白質的含量也很高。另外,豐富的蘆丁和維生素P能保護人體的毛細血管,並能降低血壓。所以紅棗既能補益身體,又能保護心血管。


藥理研究發現,紅棗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,促進白細胞的生成,降低血清膽固醇,升高血清白蛋白,能保護肝臟,增加肌力,從而具有延緩衰老和增強體質的功效。


【文獻摘要】




  1. 《別錄》:補中益氣,強力,除煩悶,療心下懸,腸澼。



  2. 孟詵:主補津液,和百藥毒,通九竅,補不足氣,煮食補腸胃,肥中益氣第一。



  3. 李杲:溫以補脾經不E,甘以緩陰血,和陰陽,調營衛,生津液。



  4. 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治過敏性紫斑病、貧血及高血壓。



【按語】棗除少量鮮食外,主要製成蜜棗、紅棗、黑棗、酒棗、牙棗等營銷國內外。棗還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,製成棗泥、棗麵、棗酒、棗醋以及各種食品,被稱為「鐵桿莊稼」。


棗性質平和甘潤,氣平入肺,味甘入脾,能培補脾胃,益氣補肺。所以常服棗,能使氣血調和。另外棗能和諸藥,糾正偏勝,是一味常用中藥,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中藥方劑中。


凡有濕痰、積滯、齒痛、蟲病者不相宜。


【附錄】




  1. 棗葉:甘,溫。功能散風和胃。適用於小兒發熱,反胃嘔噦。



  2. 棗核:苦、平。功能治瘡毒。燒研成細末外用。適用於脛瘡,走馬牙疳。



  3. 棗樹皮:溫。功能收斂止瀉祛痰。適用於痢疾腸炎,氣管炎,燙傷,外傷出血。



  4. 棗樹根:甘、平。功能祛風止痛止血,適用於胃痛,關節痛,蕁麻疹,血崩。



回到頁首


 

作者:焦樹德


出處:《用藥心得十講》



大棗味甘性溫。功能補脾和胃,強健脾胃,有止瀉、生津、補養強壯等作用,並能緩和藥性、解毒、保護脾胃。例如十棗湯、葶藶大棗瀉肺湯中,都使用大棗以緩和藥性、解毒、保護脾胃。


本品配甘草、小麥,名甘麥大棗湯,可用於婦女臟躁〈情緒抑鬱不樂、悲傷欲哭等〉。常配合香附、柴胡、生龍骨、生牡蠣、白芍、鬱金、膽南星等隨證加減應用。


大棗的核,炒焦,泡水代茶飲,能使人安睡。對失眠的人,除服藥治療外,晚間可用此法,輔助治療。服藥不便者,也可用此法治之。


龍眼肉、大棗都能益脾,但龍眼肉偏於養心補血、治心虛,大棗偏於補脾和胃、治脾虛。〈站長補充:飴糖又稱麥芽糖〉


飴糖味甘益脾,偏於緩急和中,治中虛作痛;大棗味甘益脾,偏於益氣養血,兼能養心,治脾虛心慌如懸。


用量一般為3~l0枚。


胃脹滿、有痰熱者,不宜用本品。



回到頁首


 

作者:張錫純

出處: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



大棗味甘微辛,性溫,其津液濃厚滑潤,最能滋養血脈,潤澤肌肉,強健脾胃,固腸止瀉,調和百藥,能緩猛藥健悍之性,使不傷脾胃。是以十棗湯、葶藶十棗湯諸方用之。若與生薑並用,為調和營衛之妙品,是以桂枝湯、柴胡湯諸方用之。《本經》謂其能安中者,因其味至甘能守中也。又謂其能通九竅者,因其津液滑潤且微有辛味,故兼有通利之能也。謂其補少氣少津液者。為其味甘能益氣,其津液濃厚滑潤,叉能補人身津液之不足也。。雖為尋常食品,用之得當能建奇功。


周伯度日:「生薑味辛色黃,由陽明入衛;大棗味甘色赤,由太陰入營。其能入營由於甘中有辛,惟能甘守之力多,得生薑乃不至過守,生薑辛通之力多,得大棗乃不至過通,二藥並用所以為和營衛主劑。」


本經》名之為大棗者,別於酸棗仁之小棗也。凡棗之酸者皆小,甘者皆大,而大棗又非一種,約以生食不脆,乾食肉多,味極甘者為入藥之品。若用為服食之物,而日日食之者,宜先用水將棗煮兩三沸,遲一點鐘將棗撈出〈此時嘗其煮棗之水甚苦,故先宜將苦水煮出〉,再用飯甑上蒸熟,則其味甘美,其性和平,可以多服久服,不至生熱。


附案:邑中友人趙厚庵,身體素羸弱,年屆五旬,飲食減少,日益消瘦,詢方於愚,俾日食熟大棗數十枚,當點心用之。後年餘覿面貌較前豐腴若干。自言:「自聞方後,即日服大棗。至今未嘗間斷,飲食增於從前三分之一,是以身形較前強壯也。」


表叔高福亭先生,年過五旬,胃陽不足,又兼肝氣鬱結,因之飲食減少,時覺滿悶,服藥半載,毫無效驗。適愚遠遊還裏,覿面談及,俾用大棗六斤,生薑一斤,切片,同在飯甑蒸熟,臼內搗如泥,加桂枝尖細末三兩,炒熟麥麵斤半,和勻捏成小餅,爐上炙乾,隨意當點心服,盡劑而愈。









回到頁首


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莎莎 的頭像
    莎莎

    莎莎的部落格

    莎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